最近,我对一枚据称名为“Buga”(贝茨球)的飞行球进行了初步分析。它表面上的奇异符号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,而其中一些发现更让我怀疑,它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装置,而是某种古老神秘仪式的产物。
首先,球体上的符号并不像是通过激光或机械手段雕刻出来的。许多线条,特别是那些新月形图案,线条略显不直,显然是手工雕刻的结果。这种手工的痕迹,与精密机械制造形成鲜明对比,也增添了一种古老、原始的神秘感。
新月的排列也不容忽视,它们以一种极具意义的方式组成了五芒星(五角星)图案。这种图案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与召唤、保护或封印某种力量有关,尤其在中世纪的神秘主义文献中经常出现。
更令人在意的是球体上还刻有五个三角形,每个三角形内部都有一个圆圈。这种“圆中三角”的图案在古代文化中多次出现,被一些研究者视为通往精神世界的象征。圆在古代多指代“天”或“宇宙”,比如黄道十二宫在天上就形成一个圆圈;而三角则常代表“力量”或“转化”。将二者结合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炼金术中的“贤者之石”符号。
不仅如此,这些符号本身被环形地排列在球体表面,这种结构在许多古代仪式中常用于“召唤”用途。无论是巫术仪式还是炼金术实验,圆形通常代表封闭、聚焦和连接两个世界的门户。
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觉得这些符号像是科幻片里的假文字,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。仔细比对后发现,球体上的符号并非虚构,它们与一些古老文字系统惊人地相似,比如原始阿拉姆语(Proto-Aramaic)、婆罗米文(Brahmi)、腓尼基文(Phoenician)等。已故的语言学家兼考古学家玛丽亚·金布塔斯曾提出一种“原始梵文”(Paleo-Sanskrit)的概念,认为许多古文明的语言其实源自一种统一的母体,而这些符号,可能正是那失落语言的遗存。
联想到圣经中“巴别塔”的传说,有些卡巴拉(犹太神秘主义)学派认为,在语言分化前,人类曾使用一种“神的语言”——一种能够“言出即行”的创造之语。我们熟知的魔法咒语“Abracadabra”据说就源于这种观念,其词源来自阿拉姆语“Avrah KaDabra”,意为“我说即我创”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球体中心还存在一个看似电路板的图案,乍一看仿佛是现代微芯片的缩影。这让我联想到,在许多古代与中世纪的“灵魂召唤”手册中,那些看似混乱的魔法阵、符号图案,其实与现代电路的设计颇为相似。如果这个球体真的是某种“跨时代”的遗物,那么它可能融合了技术与神秘学两种看似矛盾的力量。
我还注意到其中几个符号像极了星座图案。例如,有一个形似鱼的符号很容易让人想到双鱼座;另一个则与狮子座的图标非常相似。还有一个符号,是犹太字母“Samekh”,其含义是“支撑”或“维系”——在神秘传统中,它常被认为是连接人类与神性的一道桥梁。
总之,如果这颗“Buga”球体真的是某种古老文明的遗物,那么它很可能承载的不仅是技术上的秘密,更是某种已经被我们遗忘的知识体系。它或许来自一个人类还未能完全理解的时代,在那个时代,语言、符号、科技与灵性本是一体。